技术

首页 技术 隔震橡胶支座结构分部设计方法

隔震橡胶支座结构分部设计方法

2021-12-12 09:07:38
地震带给人们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地震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危害大性,一次次地震的发生让人们认识要防震抗震的必要性,建筑隔震橡胶支座的出现顺应市场的需求,更好地起到隔震作用。隔震层以下地面以上的结构在罕遇地震下的层间位移角限值,较非隔震结构提高了一倍。地基基础:隔震建筑地基基础的抗震验算和地基处理仍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进行,甲、乙类...

地震带给人们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地震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危害大性,一次次地震的发生让人们认识要防震抗震的必要性,建筑隔震橡胶支座的出现顺应市场的需求,更好地起到隔震作用。

隔震层以下地面以上的结构在罕遇地震下的层间位移角限值,较非隔震结构提高了一倍。

地基基础:隔震建筑地基基础的抗震验算和地基处理仍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进行,甲、乙类建筑的抗液化措施应按提高一个液化等级确定,直至全部消除液化沉陷。

目标:保证隔震设计能在罕遇地震下发挥隔震效果

隔震层支墩、支柱及相连构件,应采用隔震结构罕遇地震下隔震支座底部的竖向力、水平力和力矩进行承载力验算。

隔震层以下的结构(包括地下室和隔震塔楼下的底盘)中直接支承隔震层以上结构的相关构件,应满足嵌固的刚度比和隔震后设防地震的抗震承载力要求,并按罕遇地震下进行抗剪承载力验算。

建筑隔震支座减震的原则控制结构在地震发生时的反应性能,达到减小地震反应的目的,一般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隔震建筑的设防目标一般应高于传统建筑。合理设计的隔震建筑均可达到“小震不坏,中震水坏或轻微破坏,大震不丧失使用功能”的设防目标。

2、隔震建筑结构的定型基本规则。应控制隔震支座的布置及结构的刚度,使其分布均匀。尽量使结构刚度中心与上部结构的质量中心的偏移小一些,这样做可以保证结构不致因太大的扭转作用而发生意外破坏。

3、基础隔震技术对低层多层建筑*为适合,隔震建筑的房屋高度和层数应符合有关设计技术规范中的相应规定。

4、由于建筑隔震技术的特点,隔震建筑一般更适合于i、ii、iii类建筑场地,并且在结构设计中选用刚性较好的基础类型,以保证隔震层的稳定性和在地震中运动的一致性。

5、一般来说,隔震建筑隔震层的抗拉能力比较薄弱,根据剪切型结构的特点,为了保证隔震结构的稳定性,确保隔震结构的抗倾覆能力及地震时有效防止上部结构与隔震层之间的脱离,应对隔震结构的高宽比加以控制。隔震结构的高宽比应满足下表的要求。当高宽比不满足要求时,应进行罕遇地震下的抗倾覆验算。同时还应对非地震作用的水平荷载(如风荷载)加以限制,一般应控制非地震作用的水平荷载不超过结构总重力的10%。这样做也可以有效保证隔震建筑的舒适性。

6、合理设置隔震结构的基本周期,避开场地周期和上部结构的周期,有效地发挥隔震技术的效用。

7、基础隔震层一般应设置在结构基层以下的部位,隔震层在罕遇地震下应保持稳定,且不出现不可恢复的变形。控制隔震结构的节点构造,保证隔震层在地震时有效发挥作用。

在前期调隔震模型中有以下几点注意的:

1、一般隔震层层高至少为800+梁高,在建模的时候建至上支墩即可;

2、为保证隔震层整体性,隔震层顶板板厚至少设置为160mm。隔震层顶部梁、板刚度和承载力,宜大于一般楼盖的刚度和承载力;

3、考虑到隔震支座的抗扭转抗弯刚度相对于混凝土非常小,传递弯矩扭矩能力弱,为使模型结构受力接近真实,建筑结构模型底层柱下端改为铰接约束。

相关内容

本站主要提供减隔震产品的百科内容、技术分析、行业动态、专利介绍、执行标准和减隔震产品设计等内容。

推荐内容
©2023 建筑减隔震网 网站地图 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冀ICP备16028262号-5
友情链接: 格宾石笼 热镀锌电焊网 钢丝网 收口网 石笼网箱 桥梁芯模 板式支座 橡胶充气芯模 盆式支座 桥梁伸缩缝